財新專欄:從資料看上海發展的隱憂
~本文轉載自“財新網”~
作者:戚克栴
責任編輯:張帆
版面編輯:吳秋晗
從過去十幾年的資料看,與其他一線城市相比,上海在經濟總量、人均GDP、產業結構調整、科技創新、數字經濟、房價、人口增長率等多方面,存在比較大的發展隱憂。
20世紀90年代是中國開啟市場經濟的時代,也是上海的時代。期間,我曾在滬學習與工作,後來赴美讀書,並在紐約、香港工作,最終落戶北京,開始了近20年的生活。我不時會去上海出差、探親和回訪母校,但是客觀的講,工作原因卻越來越少,反而去經濟活躍的江浙出差越來越多。
我一直不覺得這意味這什麼,直至近期上海疫情全面爆發,成為中國首個確診陽性突破30萬例的城市,而網上抱怨聲不斷、負面消息不斷,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於是利用週末假期,把上海進入21世紀以來的經濟、結構、房價、人口、研發、科技等各方面的資料全面梳理了一遍,才發現,儘管上海依然是中國名副其實的GDP第一大城市,但各方面的問題已經現顯。可以預見,如果不及時出手糾正這些發展的“隱憂”,在2030年左右或之前,上海將失去中國GDP第一城的地位,而且人均GDP排名也會進一步下滑。
本文的資料均來自萬得下載的國家統計局公開披露資料。城市樣本為一線城市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其中部分資料更新到2021年,部分資料個別城市未提供。
隱憂一:
上海GDP優勢逐年縮小,人均GDP排名第二
2021年,上海、北京成為中國首批兩個進入GDP四萬億元俱樂部的城市,其中,上海的GDP是43215億元,北京是40270億元,北京大約是上海的93.2%,而在10年前,上海、北京的GDP分別是19196億和16252億元,後者是前者的84.7%,差距縮小了8.5個百分點,照此速度到在2030年或之前,北京將超過上海成為中國的GDP第一大城市。
此外,上海的人均GDP一直和北京十分接近,例如2011年上海的人均GDP是82560元/人,北京為81658元/人,上海比北京高1.1%。但到2020年,上海、北京人均GDP分別為155768元/人和164889元/人,上海比北京低5.5%。2021年,北京人均GDP升至184000元/人,預計這個格局不會改變。從圖2看,2019年以來,深圳、廣州受貿易戰和疫情的影響,人均GDP顯著下滑,2020年深圳仍略高於上海,2021年準確資料尚待官方的正式披露。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如果京滬之間人均GDP差距拉大的趨勢不逆轉,以及如果深圳持續發展,上海的人均GDP將處於國內城市排名第三的水準。
隱憂二:
上海房地產、金融保險快速發展,北京開始發力製造業
圖3顯示,北京在第三產業方面的優勢一直非常明顯,過去10年間,上海、廣州等都在快速追趕。2011年,北京的第三產業占GDP比例為76.1%,上海僅為58%。2021年,北京、上海的第三產業占GDP比例分別為81.7%和73.3%,差距明顯縮小。
主要由工業、建築業構成的第二產業,一直是北京的“小項”。2011年,上海、北京的第二產業占GDP比例分別為41.3%和23.1%,北京只有上海的大致一半。近十年來,在寶鋼外遷等產業政策的推進下,上海的第二產業大幅下降至26.5%,北京也降至18%。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國家宣導製造業強國、發展高端製造業的大背景下,北京2021年的第二產業GDP顯著提升了2.2個百分點。
上海第三產業快速趕超的驅動因素之一是房地產業的快速發展。2011年,上海房地產業占GDP的比例為5.3%,北京當時為6.6%。經過10年的發展,2020年上海的房地產業占GDP比例上漲六成至8.8%,而北京僅略增至7.3%(2021年又下滑至6.5%,低於2011年)。可以預期,在“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背景下,全國的房地產行業將進入平緩發展或逐漸縮減期。GDP對房地產業倚仗越大,GDP增長的風險也越大。
上海第三產業快速趕超的另一驅動因素是金融保險業的快速發展。圖6顯示,2011年上海、北京的金融保險業占GDP比例分別為11.9%,和13.6%。經過10年到2021年,上海基本追平,滬京分別為18.5%和18.9%。由於有大量的國有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總部在北京,因此,北京金融保險業占比高並不足為奇。相反,上海在金融保險業占比與北京追到基本一致,反倒令人有“經濟空心化”的擔憂,畢竟金融的本質是服務實體經濟。例如,因深圳證券交易所和民營經濟帶動而擁有豐富金融資源的深圳,2020年金融保險業占比較上海低3個百分點,而圖3顯示,深圳的第二產業(以製造業為主)占GDP比較上海高出近一半。
隱憂三:
上海的科技創新、數字產業趨於落後
到上海出差的人幾乎有一個普遍的感覺,就是上海人滿足于富足、舒適的城市生活,對創業、創新並不感興趣。而在互聯網、資訊科技等數位經濟領域,上海的落後更是不言而喻,甚至不如深圳、杭州。但這些都還是感覺,畢竟上海每年也有大量的高等院校畢業生,其中不乏博士、博士後等高精尖人次,而上海又是科創板的大本營,中國金融最發達的城市之一,金融業占GDP之比幾乎和北京比肩,難道科技創新真的不行,需要認真看一下資料。
國際上通行的衡量國家或地區科技創新活躍度的重要指標,是該國或地區每年專利授權數或專利審計受理數。圖7顯示,2021年,北京獲批的專利授權數為19.9萬件,上海為17.9萬件,北京比上海多2萬件。而在2006年,北京的專利授權數僅為1.1萬件,上海為1.7萬件,上海是北京的1.5倍。圖8是年度專利審計受理數,滬京兩地呈現了相同的趨勢。2006年,上海的專利審計受理數為3.6萬件,比北京的2.7萬件多三分之一,而到2021年情況逆轉,北京的專利審計受理數是25萬件,比上海的21萬件多20%。
在數字經濟方面,無論是以BATJ(百度、阿裡、騰訊、京東)為代表的傳統互聯網平臺,還是以TMD(今日頭條/位元組跳動、美團點評、滴滴)為代表的新興互聯網公司,亦或是大型科技企業(如,小米),上海都未分的一杯羹(上海唯一的一家互聯網領先公司攜程並未被納入互聯網業內的BATJ+TMD+M層級)。上述8家公司中,6家(百度、京東、今日頭條/位元組跳動、美團點評、滴滴、小米)總部在北京,1家在深圳(騰訊),1家在杭州(阿裡)。
根據國家統計局披露的資料,缺乏北京、上海同時可比的經濟量化指標。但是,北京披露了其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也屬於第三產業)占GDP的比例,如圖9所示。從2010年的8.6%,逐年增加到2020年的15.3%。從這個角度講,北京的第三產業占GDP之比超出上海8個百分點,但金融與房地產占比合計卻低於上海,就不足為奇了。
除此之外,北京在資訊、電腦和軟體行業的城鎮就業人數方面,遠遠超出上海,例如,2020年北京有92萬人就業於該類別行業企業內,比上海的45萬人的2倍還要多(見圖10)。這裡插一個小插曲,聽上海親戚說上海在數位化網路建設、應用等方面甚至還不如一些2、3線城市,但外地企業根本插不進來,本地企業又做不好。事實上,在本次新冠疫情大戰中,各地的健康碼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例如,北京“健康保”的普及程度及強制使用程度顯著超過上海,而且鮮有報導有技術問題,使用起來很方便,版本也不斷更新。而上海健康碼“隨申碼”的普及與強制使用程度遠不如其他地方,甚至不時傳出有碼出錯的問題,這恐怕和兩地大資料與IT技術底子的巨大差異不無關係。
當今世界是資訊化、智慧化的時代,得數位化者得天下。如果上海連健康碼的使用效率與效果都不能在國內排到前三,那在新的數字時代中,上海所面臨的挑戰與突發風險恐將遠不止疫情。
隱憂四:
上海的“高房價之困”
票房神話——上海方言電影《愛情神話》中,徐崢演的老白是一位繪畫老師出身,現在主要靠收房租過生活的上海男人。劇中,他和李小姐(馬伊琍飾)的轉捩點之一,就是老白邀請李小姐住過來,但後者感覺太快了,甚至提出“斷舍離”。足見房子與租金在上海人生活中的分量。
這其實是目前上海生態的一個組成部分,一般本地人家往往有兩套房,而在房價的推波助瀾下,租金不斷上漲,因此收租族(或食息者)更易於工作缺乏拼勁、闖勁,更難承受創業、創新之苦。這種高房價導致的企業創業成本增加,居民創新創業動力不足的惡性循環,權且將其成為上海的“高房價之困”。
圖11顯示,目前深圳、上海、北京房價排名全國前三。有人問,深圳不也有“高房價之困”嗎?的確也有,但深圳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城市,因此,並未有如上海那樣的高比例本地人有一套房或兩套房,他們會為了買房子而工作更有拼勁與闖勁。從圖11看,上海房價與深圳已經很接近,而又比北京高出約10-20%。圖12顯示,在高房價背景下,上海租金不斷高企,以2004年5月為100,上海的房租指數增長了142%,北京同期增長約104%。
這種高房價——高租金——高創業成本與低創業動機——創業、創新缺乏,員工拼勁、闖勁下降——新經濟企業缺少,企業與機構工作效率下降等,一定程度形成了惡性循環,阻礙了上海經濟的發展。
隱憂五:
上海成為率先進入人口“負增長”的一線城市
近日,28個省、直轄市的2021年人口增長率出爐。其中上海是人口自然負增長的省市之一。如果與其他一線城市相比,上海則是第一個進入人口自然負增長的。圖13顯示,2020年上海、北京、廣州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分別是千分之-0.56、2.39、和8.95。(深圳自然增長率雖未公開披露,但廣東整體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持續在全國排在前列,2021年全國第二。)
眾所周知,GDP是人口數與人均GDP的乘積。因此,當人口進入負增長階段,必須通過人均GDP的提升與外來移民的增加才能增加總體的GDP。而率先進入人口自然負增長,十分不利於上海維持作為中國GDP第一城的優勢地位
綜上,本次上海成為中國首個確診新冠陽性突破30萬例的城市,固然有奧密克戎高傳染性與地方防疫政策反復等特殊原因。但從過去十幾年的資料看,與其他一線城市相比,上海在經濟總量、人均GDP、產業結構調整、科技創新、數字經濟、房價、人口增長率等多方面,的確存在比較大的發展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