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搞活”是關鍵
編者薦語:
近日,望華創始人戚克栴博士接受了《中國經營報》專訪,就美國經濟“滯脹”的風險以及美國“滯脹”危局下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經濟政策的空間、資本市場的發展等問題進行了闡述。
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經營報 ,作者屈麗麗
本報記者 屈麗麗 北京報導
在烏克蘭局勢之外,美國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率正成為全球經濟界和產業界關注的重要焦點。
公開信息顯示,作為觀察通貨膨脹的重要指標,美國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在2021年11月達到了6.8%,是近40年來最差的情況。因為自1982年6月之後,美國CPI最高沒超過6.3%。
然而,這還不是最壞的消息。在接下來的三個月——2021年12月、2022年1月和2月,美國CPI同比連續飆升了7%、7.5%和7.9%。考慮到烏克蘭局勢升級後各類商品價格飆升,經濟學家普遍預計,美國CPI將在3月或4月突破8%。高盛借此下調了美國經濟增長預測,認為明年美國經濟衰退的可能性高達35%。
這也正式將美國推上了加息軌道,北京時間3月17日,美聯儲決定將聯邦基金利率上調25個基點,並成為美聯儲自2018年12月以來首次加息,同時美聯儲官員預計2022年內或將加息六次,到2022年底至1.9%,到2023年底加息至2.8%。
由此,美國的“通脹暫時論”爆表,人們開始需要正視通脹背後的長期因素。與此同時,作為觀察經濟發展走向的重要指標,美國PPI(生產者價格指數)在2021年11月達到了16.3%,隨後的三個月,PPI的同比漲幅也分別達到了9.8%、9.7%和10%,這反映了全球供應鏈背後存在的隱形危機。
伴隨美國開啟加息週期,美國經濟衰退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是否會將世界經濟帶入滯脹的節奏,美國遏制通脹的一系列政策,比如加息、縮表,比如退出量化寬鬆等會對全球經濟造成怎樣的傳導反應,是否存在有效的解決方案,中國經濟面臨哪些挑戰,是否依然會一枝獨秀,企業家和投資人的機會在哪裡等一系列問題撲面而來。
對此,《中國經營報》記者專訪瞭望華資本創始人戚克栴。需要說明的是,在戚克栴的身後,不僅有波士頓顧問公司(BCG)、高盛紐約總部(Goldman Sachs)及中金公司(CICC)的資深履歷,他同時畢業於以數學建模分析見長,頂級投資人巴菲特的母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他還是國內擁有海外常青藤院校留學背景後在中共中央黨校獲取經濟學博士的第一人。
美國避免滯脹的最有效手段:停止中美貿易摩擦
《中國經營報》:美國經濟是否會陷入滯脹,美國遏制通脹的一系列政策,比如加息、縮表、退出量化寬鬆等是否有效?
戚克栴:滯脹是非常惡劣的經濟情況。美國近50年來,僅在20世紀70年代出現過兩次。我個人認為,在烏克蘭問題爆發之前,美國陷入滯脹的風險不大。但烏克蘭局勢加大了美國陷入滯脹的風險,一方面影響了石油天然氣、晶片(由於氖氣的原因)等供給,價格上的大幅提升加劇了通貨膨脹的壓力;另一方面全球供應鏈也被進一步撕裂。因此,中美貿易摩擦加上烏克蘭局勢,導致美國進入滯脹的風險蠻大的。
一般來說,隨著美國滯脹的風險加大,其遏制通貨膨脹的手段,例如加息、縮表等,會受到經濟停滯不前的掣肘。尤其戰爭會加劇經濟危機、供應鏈斷裂的風險,因此美國在加息(即抑制通脹,對經濟增長不利)方面要更謹慎些,因為世界有危機或經濟放緩的風險。
然而,我們注意到,美東時間3月16日,美聯儲決定將聯邦基金利率上調25個基點,這是美聯儲自2018年12月以來首次加息。美聯儲主席傑羅姆·鮑威爾也表示,為了控制住物價壓力,如有必要的話,美聯儲準備加息50個基點。
我個人認為,美國避免滯脹的最有效手段是儘快與中國緩解貿易摩擦,這樣中國便宜的出口商品會拉低美國物價的上漲幅度;要知道,美國是不可能自己生產出便宜商品的,指望通過美國本地生產替代中國進口,只會加劇通貨膨脹。
事實上,美國20世紀70年代經歷了嚴重的滯脹之後,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此後,兩國經濟走入了一段共同發展的時期,雙方都享受了國際貿易的紅利。
美國避免滯脹的唯一手段,是停止或緩解美國發動的中美貿易摩擦,從減征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的關稅開始。
《中國經營報》:你認為當前美國通脹甚至全球通脹是由什麼原因引發的?貨幣超發在其中占多大的比例?
戚克栴:美國貨幣超發是其通脹的主要原因,占到一半以上。其次是其他人為因素,包括中美貿易摩擦,“雙碳”經濟迫使企業選擇高成本的非化石能源,烏克蘭局勢導致石油天然氣價格上漲等。
《中國經營報》:美國通過加息遏制通脹的政策,對全球經濟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戚克栴:如果沒有烏克蘭問題,由於耶倫(2010年擔任美聯儲副主席,2014年擔任美聯儲主席)是金融危機後寬鬆貨幣政策退出的操盤者,而她目前是美國財政部長,美國可以如法炮製2008年金融危機貨幣寬鬆政策的退出手段與節奏。但烏克蘭局勢加大了退出的難度與制約因素,美國退出更難了,滯脹的風險加大了。
《中國經營報》:很多研究機構都預期美聯儲會加息兩次以上,並且紛紛調低全球經濟增長預期。評論界擔憂美國加息可能會引發泡沫破裂風險,你怎麼看待這種觀點?
戚克栴:泡沫破裂往往指金融市場的突然大幅度下跌。新冠肺炎疫情危機時,美股已經三次熔斷。烏克蘭局勢出現後,股市也已經大幅度下調。所以,現在的金融市場依然是脆弱與危險的,遊走在重大調整風險的邊緣。
中國經濟面臨三大挑戰:“微觀搞活”很關鍵
《中國經營報》:2021年中國實際GDP增速達到了8.1%,顯著超過了美國GDP增速5.7%,加上中國特有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空間,中國經濟是否能夠繼續“一枝獨秀”,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仍面臨著怎樣的挑戰?(2022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2年GDP增速目標在5.5%左右)
戚克栴:中國經濟發展面臨三大挑戰:一是人口增長有放緩的趨勢,通俗地講,叫少子化。這是中國經濟最大的隱憂。2021年,中國人口比上年末僅增加48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僅有0.34‰。大家都知道,GDP等於人口數乘以人均產出。因此,人口自然增長率趨於零或負數,導致中國的人均GDP(即生產效率)每年必須提高8%左右,即5.5%實際增長率加上2.5%左右的通貨膨脹,而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所以,近年來國家很多政策正在積極干預這種人口增長放緩的趨勢。
二是“微觀搞活”。我個人總結中國經濟搞好主要是兩點:一是宏觀政策要正確,不出現重大失誤,簡稱“宏觀搞對”;二是微觀政策一定要發揮中國人的聰明才智與主觀能動性,簡稱“微觀搞活”。
縱觀近些年黨和國家從嚴治黨,整治腐敗,宏觀經濟降杠杆,實施供給側改革,推出“雙碳”經濟,鼓勵科技創新等都是對的,因此我認為“宏觀搞對”已經做得很好了,關鍵是微觀如何搞活。
而“微觀搞活”的一個最重要因素是如何調動起民營企業的積極性。事實上,經過幾十年改革開放,民營企業家體現出了優良的經營管理能力。不應該把民營企業等同于不先進,或者等同于共同富裕的反面。
三是如何實現科技
這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我國大學的科研及創新與世界尖端科研機構仍有差距,也包括我國企業創新的資本機制(天使、VC、PE等)不完善——不少仍要依靠外資基金的支援,國有企業創新人才激勵機制的缺乏——目前員工持股依然屬於“審慎”推進階段,創新型企業的上市通道等仍未完全打通等。
《中國經營報》:與10年前、20年前相比,無論是在美國還是中國,不同產業鏈的競爭是加強了還是削弱了?
戚克栴:是否加強仍需要觀察,但可確定的是競爭的門檻在提高,只有達到一定規模與技術門檻的企業才能進入競爭場。而不像十幾年、二十幾年前那樣是一些皮包公司之間在競爭,或赤手空拳打天下的民營企業家之間的競爭。
《中國經營報》:有資料顯示,中國資本形成總額(投資)對GDP的單季貢獻在去年四季度出現11.62%的負增長,這意味著什麼,未來會有怎樣的發展變化?
戚克栴:這意味著微觀沒有搞活,民營企業家與民營資本沒有被調動起來。
《中國經營報》:要進行“微觀搞活”,對企業家和投資人來說,創新和投資的機會又在哪裡?
戚克栴:事實上,中國的企業家正迎來新經濟的發展機會,這包括新能源、“雙碳”經濟、晶片、生物科技、5G等。我相信,上述這些領域 ,是優秀的有道德、有知識、有能力的民營企業家的高增長賽道。
中國依然保有政策空間:財政、貨幣與資本市場
《中國經營報》:你如何看待全球高達兩位數的工業通脹率?除了疫情之外,高PPI背後的根本成因是什麼?勞動供給衝擊在其中扮演了一個怎樣的角色?
戚克栴:全球高PPI背後的重要成因是能源價格上漲,這也是“雙碳”經濟給世界帶來的短時的影響之一。在國內,2022年PPI同比增速呈現回落趨勢,中央領導人也在近期強調了“雙碳”改革要先立後破,因此,早前拉閘限電、能源一刀切的情況會有所緩解。勞動供給衝擊是排在能源價格之後的第二因素。隨著疫情的逐步緩解,PPI增速預計會有所減緩。
《中國經營報》: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定調 ——即突出“穩增長”和“逆週期”。那麼,中國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會重點突出哪些著力點?有哪些進行操作的空間?
戚克栴:中國貨幣政策在2021年表現並不突出,M2增長基本在8%左右的水準,考慮到通貨膨脹,M2增長甚至略低於名義經濟增長。因此,2022年貨幣增長8%~10%,確保5.5%GDP增速實現的貨幣政策空間很大。
財政政策空間則主要體現在新基建、“雙碳”經濟,及促進共同富裕、人口增長的長租房領域。
《中國經營報》:在上述政策背景之下,中國的資本市場會呈現出怎樣的發展趨勢或發展特點?會有哪些潛在的制度建構急需推上歷史舞臺?
戚克栴:中國資本市場在助力新經濟領域仍有發展空間,因為這些新經濟是社會需要的,包括新能源、生物科技、晶片、5G等。但不道德、違法亂紀的企業家會受到懲罰。股價操縱、做假賬的企業會被從資本市場清退。
中國資本市場的突破應在於支援中國企業的創新,真正要建成中國自己的納斯達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