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老齡化社會,養老指望誰?


10月20-22日,2021年金融街論壇年會召開,“個人養老金制度”、“養老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帳戶”等熱詞,再一次進入福斯視野,引起廣泛關注。 如何養老,越來越成為我們無法忽視的社會性問題。


中國人口老齡化現狀及比較


01


我國將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以202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億人,占18.70%。 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1億人,占13.50%。 與2010年相比,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個百分點。


根據聯合國常用的人口老齡化劃分標準,一個國家或者地區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10%,或者65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7%,即標誌著該地區進入了老齡化社會。


世界衛生組織把老齡化的社會進一步細分為“老齡化社會”、“深度老齡社會”、“超老齡社會”,分別是65歲以上人口占比達到7%,14%和20%。


目前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已達到13.50%,已經非常接近“深度老齡社會”標準。 不僅如此,我國還進入了長壽時代,60歲以上老人的平均餘壽已經達到約20歲(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歲),而且未來的人均壽命還會延長。 有學者預測,我國將於2022年進入“深度老齡社會”,並將於2035年進入“超老齡社會”。


02


我國老齡化速度明顯快於世界平均水準


從國際比較來看,我國老齡化明顯快於其他發達經濟體以及世界平均水準。 我國於200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到2022年進入深度老齡社會,僅用了20餘年。 而美國從1950年進入老齡社會,用了64年才進入深度老齡社會。 從世界平均水準看,從2005年進入老齡社會到預測2040年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需要35年。


根據相關預測,我國將於2035年之前進入超級老齡化社會,從“深度”走向“超級”,僅有10餘年的過渡期。 而受到非洲國家人口壽命的影響,世界老齡化在减慢,預測到2080年才將進入超級老齡社會。


03


我國社會養老負擔日益加重


據網絡相關報導,清華大學和民生銀行聯合發佈了《第三支柱與養老金研究報告》,對城鎮人口2025年、2030年和2035年的代際贍養負擔進行了預測:從工作年齡人口數量與退休年齡人口比例的口徑看,2020年是2.37、2025年是1.82、2030年是1.48、2035年是1.27。 也就是說,2020年,城鎮人口中近2.4名年輕人養1名老人,到2035年將下降為1.3名年輕人養1名老人。


 

1.png

图片来源:《第三支柱与养老金研究报告》


這是一組讓我們無法漠視的數位。 世界公認老齡化程度最高的日本,是1.8名勞動人口供養1名老人。 如果我們未來達到1.3的撫養比,那將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位,社會將面臨極為沉重的養老負擔。


我國現時養老制度“三支柱”體系


現時,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是“三支柱”的體系。 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由政府主導; 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由企業主導; 第三支柱:個人儲蓄型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由個人主導。


第一支柱是現時覆蓋範圍最廣的基本養老保險,是我國養老保險體系的主導部分。 截至2019年年末,我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為9.67億人,覆蓋率較高。

作為第一支柱的補充,全國社保基金於2000年8月成立,截至2019年年末,全國社保基金資產總額達2.63萬億元,年均投資收益率達8.37%,總體較好地實現了養老金資產保值增值的目標。


但這部分資金有限,且面臨較大的收支壓力。 2020年社保基金首次出現有歷史資料以來當年收支缺口6219.17億元。 此外基本養老金替代率也面臨持續下降的壓力。


第二支柱是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是由用人單位發起的。 從實際情況看,企業需要為員工繳納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負擔較重,願意再額外繳納企業年金的企業比較少。 因而,繳納企業年金的企業集中在大型央企、國企,中小企業參與企業年金計畫較少。


與已開發國家相比,我國的第二支柱在覆蓋範圍、替代率水准以及發展結構上存在著較大差距。


第三支柱即個人儲蓄型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 受收入水准、個人保險理念、養老金融知識的制約,現時這一部分保險所占份額也較低。



2.png





在2021年2月26日的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人社部副部長遊鈞表示:我國當前養老保險體系三個層次中,作為第一個層次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健全,職工養老保險加上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兩個平臺,現時已覆蓋近十億人; 作為第二層次的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制度初步建立,並且在逐步完善,現時已經覆蓋5800多萬人; 作為第三層次的個人養老金制度現時已形成初步思路,還沒有出臺,在整個養老保險體系中現時仍是短板。


應對老齡化,國家釋放養老政策調整訊號


為應對老齡化發展趨勢,我國養老政策正在或即將進行兩項重大調整。 一是延遲退休將逐步實施; 二是第一支柱替代率逐漸下降,第二、第三支柱亟待加强。


延遲退休是最直接的改變撫養比的做法,在2月26日新聞發佈會上,人社部發言人表示,將把握調整的節點和節奏,小步慢走,漸進到位,延遲退休年齡。 按照坊間流傳的調整時間表,到2045年左右調整到位,撫養比將維持在2.0以上。


養老金替代率是指勞動人口退休時的養老金領取水准與退休前工資收入水准之間的比率。 據相關統計,我國養老金替代率由1997年的73%下降到2014年的45%,且呈不斷下降趨勢。 此外我國基本養老金資產總額占GDP的比重,遠遠低於很多國家。


顯然,僅憑藉養老體系第一支柱的基本養老保險保持老年生活水準和質量,是極不現實的,亟需對養老體系加大結構調整,改變現時對公共養老金嚴重依賴,第二與第三支柱規模嚴重偏小的現狀。




3.png




 

在10月22日剛剛結束的“金融街論壇年會”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養老保險司司長聶明隽表示,發展養老第三支柱主要是有兩個方面的任務。


一是建立有稅收等政策支持的個人養老金制度,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勞動者提供個人積累養老金的制度選擇。 個人養老金擬採取個人帳戶制,年度繳費額度的上限,一開始可能會與個稅遞減試點的政策相銜接,今後隨著經濟發展、工作水准的提高來逐步調整,提高繳費的上限。


在投資產品的選擇上,將符合規定的儲蓄存款、銀行理財、商業養老保險、公募基金等等都作為個人養老金的產品,以利於參加人根據不同的偏好自主選擇,也為市場充分公平競爭創造良好的環境。


二是規範發展個人商業養老金融產品,現時國家將對有稅收等政策支持的個人養老金明確制度安排,其他個人商業養老金融業務作為第三支柱的組成部分,按照市場規則運作和監管,兩者相互支持,相互促進,雙輪驅動,共同促進第三支柱的發展。 現時相關部門正在抓緊按程式推進有關政策儘快出臺。


深度老齡化時代,養老    指望誰?


養老,是中國社會也是全人類社會永恒的話題。 看一下流傳在民間的養老口號的變化。 從“養兒為防老”,到“計劃生育好,養老靠政府”,到“計劃生育好,政府幫養老”,再到“延后退休好,自己來養老”,時代的變遷也造就了幾代人養老觀念的變化。


去年“十一”期間,第一批“90後”去考察養老院的話題曾引起熱議。 根據騰訊理財通、清華大學等機构共同發佈的《國人養老准備報告》,超七成“90後”已經開始考慮養老,“80後”“70後”養老需求更迫切,相應比例高達80%和85%。


在國家養老政策逐步調整和完善的過程中,“養老靠政府”所帶來的安全感和依賴心理被逐步打破,人們更能學會對自己的未來負責,更加獨立自主地規劃適合自己的養老路徑。


image.png

image.png

望華官網:www.bmc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