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的多事之秋,新能源汽車行業投融資熱情能否持續?
近日,2021上海國際車展開幕,除了鬧得沸沸揚揚的“特斯拉車主維權”事件,南極洲附近的“世界最大冰山”恰在此刻融化分解成許多小冰山。這樣的巧合不禁讓人想起“蝴蝶效應”對汽車、出行以及能源等產業的影響。
根據研究,交通運輸行業的能源消耗體量占比13%,在所有行業中排名第三,但增速最大,1990年至2018年CAGR(複合年均增長率)達8.3%。其中,車輛使用環節造成的碳排放占全行業能源消耗的93%,該環節節能減排十分必要。推廣電動車有助於在都市環境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减少汽車尾氣排放,减少都市的污染物總量。
“碳中和”戰畧下新能源汽車產業升級路線圖
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指導、中國汽車工程師學會組織專家制訂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2.0》整體規劃中,我國汽車產業的碳排放將力爭在2028年前後達峰,到2035年全產業的碳排放量將比峰值降低20%以上。其中,2035年總體發展目標:節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年銷量各占50%,汽車產業實現電動化轉型;氫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達到100萬輛左右,商用車實現氫動力轉型;各類網聯式高度自動駕駛車輛在國內廣泛運行,與智慧能源、智慧交道、智慧都市深度融合。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出“碳達峰、碳中和成為2021年八項重點任務之一”的訊號後,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亦提出“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汽車、出行產業等相關行業領域隨之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製定了新的產業升級路線圖。2021上海國際車展上,福斯、寶馬、長安、東風等企業均明確提出了各自在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下的戰畧調整措施。
圖片來源:中關村線上
4月17日,華為與北汽率先推出新動作。華為以HUAWEI INSIDE創新模式與北汽合作的首款車型ARCFOX極狐阿爾法S HI版發佈。該車型成為華為HI智能汽車解決方案落地的第一款豪華智慧電動車,是華為進軍汽車行業的里程碑。同時,華為在4月的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表示,華為將與北汽、廣汽、長安三家車企進行深度合作,以HUAWEI INSIDE模式打造三個汽車子品牌,並將在四季度陸續推出。
新能源汽車投融資熱情持續走高
縱觀2020,全國乘用車市場累計零售量同比下降8.3%,但同時期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卻同比增長了3.9%。從融資事件數和披露的金額來看,2020年新能源汽車品牌融資事件數比去年下降了18.3%,但披露的融資金額同比大漲159.4%,達到1292.1億元,近十年來首次突破千億。而2021年僅前兩個月,我國新能源汽車領域已發生13起投融資事件,包括比亞迪、恒大汽車、零跑汽車、合創汽車等知名品牌。“碳中和”背景下產生的一系列活躍投融資事件以及企業間深度合作暗示,新能源汽車領域,正在從藍海走向紅海。
資料來源:企查查
4月15日,沃爾沃汽車集團旗下高端電動汽車品牌Polestar極星宣佈獲得5.5億美元融資,主要投資者包括重慶承星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淄博市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淄博高新產業投資有限公司、韓國SK集團旗下的I Cube Capital基金以及其他國內外投資者。Polestar極星此輪融資的投資方,出現了政府投資的身影——重慶兩江政府投資、淄博政府投資及產業基金。
政府投資為何青睞新能源汽車領域?不僅極星,此前威馬D輪100億元融資的投資方囊括了上海、湖北、蘇州等多地政府投資基金,法拉第未來獲得珠海國資20億元投資,近兩年越來越多的融資事件中出現了政府投資基金的參與。究其原因,造車是覈心產業,新能源又是發展的大方向,政府投資可以帶動整個產業鏈在當地的發展。如據稱“蔚來中國與合肥市政府的合作中,蔚來中國的總部放在了合肥,同時部分研發和生產也會以合肥為中心。”
政府投資結合資本與政策等多方面助力,通過合理的配套措施滿足企業的訴求,挖掘能够真正能長期創造價值的企業,如未來企業成功上市,將能够創造雙贏局面。但為避免盲目投資與產能過剩,2020年11月,發改委也曾下發《關於開展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及項目情况調查的通知》,要求各地發改委向國家發改委產業司上報各地新能源汽車的投資情况。
對於新能源汽車企業來說,近半年來吉利和威馬的坎坷上市之路也存在一定警示。2020年9月底,吉利28天過會,但現時仍未登陸科創板。威馬於2020年9月底開始申報科創板,曾計畫在2021年初登入科創板,但據稱“現在威馬仍在排隊,吉利還排前面沒上去,威馬只能等著,沒辦法。”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大背景是,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整體估值正在回歸理性,如果公司此時上市,不一定能獲得滿意的融資和估值。今年春節過後,蔚來、小鵬、理想、比亞迪等藝員公司的股價均出現10%以上不同幅度的回檔,短暫的終結了2020年底的上漲態勢。
毋庸置疑,“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經濟將被長期看好,但如何從量變到質變,通過資本助力相關產業的健康發展,仍是一個複雜的命題。